《充气膜结构舱室及受控环境通用技术要求》规定了充气膜结构舱室及受控环境的通用要求和产品的包装、标识、运输和贮存的要求,适用于空气作为支撑系统的充气膜结构舱室及受控环境的应急应用。
充气膜结构建筑体系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创新建造技术,具备建造速度快,体积压缩比高,运输便捷,便于储存,性价比高,且便于各城市间调配资源等特点。由于其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及良好的气密性,可通过集成新风系统满足舱室及相关受控环境的要求,可应用于医学检验实验室,体外诊断试剂生产车间以及精密仪器制造车间等领域。充气膜结构建筑可利用现有的生产系统进行大规模生产和建造。面对突发事件或紧急需求时,可快速、高效的在目标地区完成充气膜结构舱室建设,迅速开展相关生产活动。本标准为规范充气膜结构舱室基本质量和安全要求,为其完善应急体系、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充气膜结构舱室利用充气膜结构建造技术,在传统大型气膜场馆的基础上大幅简化并做成一体成型,创新使用充气正压拱形结构获得刚性结构空间,可实现舱室内部正负压灵活转换,建造符合BSL-2 级要求的实验室空间,具有密闭膜材、空气管理、适合空运、快速搭建、灵活布局、智能交互的特点,创造了独具美感、未来感和科技感的气膜舱室。与传统建筑结构相比,充气膜结构舱室具有可收纳、易运输、建设快、成本低等特点,安装时间仅需6~12小时,轻型设备及普通工人即可现场安装,可反复使用10次以上,气密性好,可灵活收纳至大多数民用交通工具,造价仅为集装箱式建筑的50%,可根据场地无限拓展。
本标准制定充分结合目前充气膜结构建筑技术水平和我国对建筑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从充气膜结构建筑体系及洁净室设计的实际情况出发,参考了国内外相关资料,并多次征集相关领域的专家意见,体现了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便于推广应用。
本标准具体规定了充气膜结构舱室的相关通则、选址要求、应用环境条件,提出了充气膜结构舱室的膜材性能参数、舱室结构与设施、门窗、充气设备、电气和智能化、受控环境、通风空调系统的具体技术要求,并且明确了充气膜结构舱室包装、标识、运输和贮存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充气膜结构舱室在多个应用领域得到推广。作为中国科技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硬核载体,充气膜结构舱室以工程化范式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批量建成并高效助力于疫情防控工作。在医学检验实验室方面,充气膜结构舱室在国内建设了21座,在海外建设了13座,用于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合计检测通量超100万单管/天,极大缓解检测能力不足的困境,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在医疗器械生产方面,充气膜结构舱室形成的洁净空间被用作体外诊断试剂的生产,在埃塞俄比亚某处,洁净厂房可实现核酸检测试剂年产能1000万人份;在医用病房方面,上海东方医院将充气膜结构舱室用作隔离病房,为临时救治和隔离提供了可靠的场所。
未来,充气膜结构舱室还将会在医疗卫生领域、环境监测领域、食品安全领域、应急处置领域和出入境检疫检验等方面持续发挥优势,成为各地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的“标配”,也是改善民生健康,促进科学研究以及发展受控环境建筑行业的“新基建”。
本标准的制定,规范了充气膜结构舱室的质量要求,为充气膜结构舱室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提升建筑质量安全性能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技术的进步,保障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