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白粉(学名二氧化钛,TiO2)被认为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白色颜料,广泛应用于涂料、塑料、造纸、油墨、化纤、橡胶、医药、电子、食品、化妆品等领域,与主要工业领域密切相关,钛白粉的消费量也成为衡量和评价国家工业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志之一。我国钛白粉生产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十三五”开始,我国钛白粉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十四五”期间其规模和质量继续得到全面提升。2015年到2022年末,我国钛白粉产能由329.6万吨/年增长到507.6万吨/年,年均增速7.7%;产量由232.3万吨/年增长到392.5万吨/年,年均增速9.9%;2022年我国产能、产量分别占全球钛白粉总产能957.4万吨的53%、总产量735.8万吨的53.3%,超过全球的一半,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钛白粉产销国我国钛白粉近90%生产采用硫酸法工艺。除部分浓缩、净化处理后回用外,剩余酸性废水大多采用加入石灰石、石灰、电石渣等碱性物质进行中和处理,产生以二水石膏(CaSO4·2H2O)为主要成分的沉淀物,即钛石膏。钛石膏先是灰褐色,再逐渐变成红色偏黄,因此钛石膏又被称为红泥、红石膏或黄石膏。
长期以来,我国钛石膏的综合利用未受到行业和企业的足够重视。调查发现,大多数钛白粉企业产生的钛石膏未达到行业标准《钛石膏》(JC/T 2625-2021)一级品或二级品指标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钛石膏中硫酸钙颗粒细小、游离水含量高。同时,《钛石膏》仅限于产品,没有具体的钛石膏应用指导,使得应用局限性问题未得到很好解决,这也是导致我国钛石膏一直未能得到大规模综合利用的主要原因。目前,钛石膏综合利用已经成为制约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磷石膏、脱硫石膏相比,钛石膏的综合利用率偏低,仅为10%左右,绝大部分钛石膏采用渣场堆存方式处置,存在较大环境风险。
为促进和提升新兴产业升级、推动钛石膏资源化利用、有效防控环境风险和解决行业难点问题,制定发布《钛石膏综合利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
本文件规定了钛石膏综合利用的总体要求,技术要求与证实方法,污染物排放,包装、标识、贮存和运输,监测与频次。
本文件适用于以硫酸法工艺生产钛白粉时,为处理废酸及酸性废水而产生的,以二水硫酸钙(CaSO4·2H2O)为主要成分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